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各派疼痛学理论 >> 正文 名家各派疼痛学理论

新面针疗法

来源:莲花疼痛网    发布时间:2/24/2012 9:43:48 AM

                        新面针疗法 

新面针疗法是在面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取穴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不但对中风偏瘫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还可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由于其穴位均位于面部﹐但分布规律有不同于面针疗法﹐故称之新面针疗法

                                  

一﹑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体﹐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含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局部是一个小整体﹐是人体系统的缩影。面并不单纯是一个孤立的组织结构﹐它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代文献中可以看到﹐面与经络是有密切关系的。《灵枢.经脉》篇中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循行于面﹐六条阴经中手少阴心经的分支上连目系﹐其它经脉循行虽不直接达于面﹐但其经别的循行均至于面﹐因此也与面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另外《灵枢.经筋》篇与《奇经八脉考》中也指出面与经筋﹑奇经八脉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提出的是任脉与督脉在面部上下交错相会﹐为面针的穴区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不但与经络有关﹐并且通过经络与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赤水玄珠.虚损之法》有﹕脾虚者﹐面黄肌瘦。﹑等记载﹐

可见面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也是息息相关的。 面与经络﹑脏腑这种有机的联系﹐表现在面部上分布有脏腑肢节的反应点﹐其规律性好像一个背侧观的人体图﹐由于任督脉的上下交错﹐使得脏腑的分布正好与肢体相反。通过刺激这些敏感点(或称穴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新面针疗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鼻的外部形态解剖﹕

鼻呈锥体形﹐位于面部中央。上端突起于两眼之间的部份下窄﹐称鼻根。鼻根向前下方延伸成鼻背。

下端隆起﹐突向前方﹐称鼻尖。鼻尖两侧的膨隆部称鼻翼。该部只有软骨支撑﹐具有活动性。外鼻的下方有一对开口﹐叫鼻孔﹐是气体出入的门户。

三﹑穴区的划分 

 

 

1.头:前发际正中至眉心联机的中点。

2.颈椎:眉心。

3.胸椎:鼻根至鼻骨下缘的鼻背部。

4.腰椎:鼻骨下缘至鼻尖上缘的鼻背部。

5.柢椎:鼻尖部。

6.左上肢:右眉处。

7.右上肢:左眉处。 

8.左下肢:右鼻唇沟处。

9.右下肢:左鼻唇沟处。

10.肺:鼻骨的两侧。

11.心:鼻骨的左侧中央。

12.膈:两侧鼻骨下缘处。

13.肝:右侧鼻骨下缘至鼻翼上缘之间。

14.脾:左侧鼻骨下缘至鼻翼上缘之间。

15.肾:两侧鼻翼处。

16.外阴处:人中沟上端。

四﹑适应范围﹕

新面针穴区的划分多以人体脏腑肢节命名﹐故每一个穴位可主治相对应的脏腑肢节的病症﹐一般常见病均可应用。通过几年来不完全的临床资料分析﹐对中风偏瘫后遗症﹑胃肠病﹑呃逆﹑胆道疾病﹑疼痛等疗效显著。

五﹑临床应用﹕

1.选穴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选穴﹕根据病变的部位﹐在面部选取相应部位的面针穴区。如头痛取头区﹔咳喘取肺穴区﹔呃逆取膈穴区等。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及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选穴。如胃痛选脾区﹐是根据脾与胃相表里的理论﹔皮肤病取肺穴﹐是因肺主皮毛之故﹔眼病取肝穴﹐肝开窍于目﹐依次类推。

根据穴位敏感反应点选取穴位﹕人体脏腑肢节的病变在面部相应的穴区有疼痛﹑脱屑﹑丘疹﹑充血﹑硬结﹑色素沉着﹑等征象﹐这些部位即是治疗的部位。

2.操作方法﹕

穴位确定后﹐常规消毒﹐视穴位处组织的厚薄及针刺的需要﹐选用30─32号﹑15─40mm的毫针分别采用横刺﹑斜刺或直刺的角度捻转进针﹐手法应轻柔﹐得气后可留针10─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19、牙痛

  第一方

  取穴:合谷

  穴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上中点取穴。

  手法:用静电棒中等力度点揉合谷穴,有向腕上放射感尤佳,牙痛缓解后停止针刺。或针刺10分钟。

  治疗经验:万桂华,用合谷穴针刺治疗牙痛100例,效果满意。凡属胃火牙痛,用该穴治疗收效明显。也可取单侧。

  第二方

  取穴:二间

  穴位:微握掌,第二掌指关节前缘侧,当赤白肉际处取穴。

  手法:用静电棒向三间方向斜刺,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治疗经验:荆亨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20多年来,凡遇胃火牙痛,用二间施治多收立竿见影之效。如遇大便干结者,配支沟穴。日针1次,1~2次即愈。

  第三方

  取穴:下关

  穴位: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手法:用静电棒点刺下关穴,日2次,每次10分钟。

  治疗经验:邢贵芳,临床运用此穴治疗牙痛,包括牙髓炎、根尖周围炎、龋齿痛等,止痛效果甚好。每日针1~2次,3~7日即愈。

  20、耳鸣耳聋

  第一方

  取穴:天牖

  穴位:胸锁乳突肌后缘,与下颌角相平。

  手法:用静电棒点患侧天牖穴,使针感上达于耳根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

  治疗经验:李美琪,该穴为经验方,运用于临床治耳鸣耳聋确为有效。

  第二方

  取穴:风池下穴

  穴位:患者正坐,头微仰,由风池穴直下约5分,再向前约2分即风池下穴。

  手法:于胸锁乳突肌的边缘处,向同侧目下方缓慢点按,角度稍低于同侧耳垂,针感至耳窍。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取双侧。

  治疗经验:孙明一,治疗耳鸣耳聋250例,其中耳鸣103例,治愈69例,好转30例,无效4例;耳聋147例,治愈90例,好转50例,无效7例。

  第三方

  取穴:涌泉

  穴位:踡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取穴。

  手法:用静电棒点按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治疗经验:曾祥龙,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医院。气郁型耳聋临床上用涌泉穴疗效颇佳,若针刺按男左女右,则效果尤盛。每日针刺1次,轻者1~2天治愈,重者3~6天。

  21、鼻炎

  第一方

  取穴:印堂

  穴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手法:用静电棒点刺印堂穴10分钟。每日1~2次。

  治疗经验:林凌,澄海县澄城镇卫生协会医师。采用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百余例,每天或两天针治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时间最多2个疗程。有效率为96%,治愈率40%。

  第二方

  取穴:神阙穴

  穴位:脐窝正中

  手法:用静电棒点按神阙穴5分钟后,用超长电磁波照射20分钟。

  治疗经验:刘天峰,河北唐山燕京肾病研究所。使用神阙拔罐,治过敏性鼻炎317例,痊愈293例,减轻24例。 返回到目录

 

 三、临证特效穴

咯血:郗门、曲池与孔最中间有压痛点。

吐血:郗门、阳陵泉、梁丘。

胃出血:梁丘。

肠出血:小肠俞。

子宫出血:阳陵泉、小肠俞、次髎。

痔疮出血:孔最、次髎、中髎、命门。

血尿:梁丘、命门。

齿槽出血:曲池。

眼底出血:曲池、风池、合谷、天柱、大巨、陷谷。

内脏出血:阳陵泉。

脑膜炎:郗门。

肋膜炎:郗门、肩井、阴交、期门。

肺炎:后溪。

阑尾炎:关元、足三里下一寸压痛点。

急性肠炎:关元。

急性胃肠炎:里内庭、梁丘、胃仓。

支气管炎:中府、尺泽。

肾炎:水分、阴交、肓俞。

膀胱炎:中极、曲泉、气海。

结膜炎:曲池、和髎。

鼻炎:迎香、风府、上星、风池。

扁桃体炎:孔最、照海。

头痛:天柱、风池、翳风。

偏头痛:通天、合谷、列缺、太阳。

咽痛:少商放血、翳风、尺泽、大杼、大椎。

齿痛:温溜、合谷、膈俞、至阳。

胸痛:照海、期门。

肋间神经痛:期门、外关。

心绞痛:神门、郗门、灵台。

肋痛:阳陵泉、阳交、章门、大巨。

乳房痛:天宗、膻中。

胃痛:梁丘、章门、胃仓、胃俞。

腹痛:章门、京门、合谷、阳溪。

尿道痛:中极、曲骨、曲泉

足跖痛:太冲

跟骨痛:仆参

坐骨神经痛:次髎、大肠俞、环跳

胃酸过多:膈俞、至阳

肠梗阻:命门

痢疾:梁丘、昆仑

便秘:神门

胆石症:胆俞、胃仓、大都

夜尿症:曲骨

妊娠恶阻:阳池、中脘

小儿吐乳:身柱

小儿惊风:身柱

小儿腹泻:身柱

耳鸣:少海

风湿性关节炎:小肠俞、次髎、郗门

感冒:风门、身柱

心悸:郗门

胁肋痛:肝俞

失眠症:肝俞

尿频症:中极、大赫、曲骨

尿失禁:曲骨

眩晕:肝俞、至阳、侠溪

盗汗:百会、肝俞

百日咳:百会、身柱、风门

四、临症治疗举例

(一)对称法:原则是某一解剖学部位发生疼痛,其疼痛为局限性的,没有放射痛,亦不牵连其它肌肉,取健侧同一个解剖学部位,取对称点,予以针刺,行雀啄术,即可收效。如外踝部扭伤作痛,可取患部痛眼中心针入皮内针,而取疼痛对应部位针刺后行雀啄术即可止痛。又如某患者因摔倒,比如缝匠肌作痛,则取对应解剖部位针刺行雀啄术。又如患者拇指挫伤,隐隐作痛,运动时疼痛加剧,取其对侧相应的疼痛部位,特别是痛眼的对称点。当主要受伤肌肉疼痛缓解后,疼痛较次要部位就突出来,并非是疼痛的转移,这时要依次使用针刺法去解决。

(二)阻力法:1、某一肌肉,因用力作痛或因用力而疼痛加剧,以至不能动作,可强使其用力引起疼痛后,针其痛眼。如举重时三角肌部作痛,指令使其作举重姿势,针其痛眼,行雀啄术。如膝关节伸直,膝盖作痛,则强使其用力伸直,待其发生疼痛后,针其痛眼行雀啄术,则痛立刻缓解。2、某一条肌肉虚软无力,不能负重,可强使其负重,而后针其虚软中心处,则肌肉可复其原有的张力。如手腕无力,拿物负重,针其脱力感的局部,但不能一开始就强使其拿不能胜任的重量,要由轻到逐渐增加,肌张力逐渐恢复。如推手似觉无力,则强使其用力推壁,针或灸其脱力感部位,针灸后肌肉则收缩,力量就恢复。如取半蹲位时,委阳部突觉无力支撑,一下就弯下去,则取半蹲位姿势,当蹲到自觉酸软无力支撑,快要弯下去处,马上扶住患者,针其松软无力处。3、某一肌肉,运动范围受限制而作痛,致不能活动者,则强使其活动到疼痛最甚处,针其痛眼行雀啄术。如落枕症,头颈不能转动,这时取大椎、合谷针刺后行雀啄术1~2分钟,在行针时令其被动的转颈活动,一般均见好转,然后再令其回首至疼痛最甚处,再予以针刺,这种方法多数一次即愈。如用力时某些部位作痛,疼痛牵连到几个肌肉,这时能看到有关肌肉呈现凹陷处,取其凹陷处行针刺雀啄术。

(三)拮抗法:某一肌肉运动发生障碍或因动作疼痛加剧,可取疾患肌肉的痛眼处和与其相拮抗的肌肉,即取伸肌和屈肌同时针治。如背直肌酸痛,运动时疼痛加剧,即取同侧高度的水平点,背直肌痛区与腹直肌紧张处同时齐刺行针术即止痛。如手不能后旋,其原因不是麻痹引起的,则取旋前旋后肌同时齐刺行针术。如因运动过强,或运动方向急速改变,引起肌肉强直性改变或肌肉过度紧张,如外旋肌紧张不能作外旋运动,则取外旋肌远内收肌同时针刺。

(四)其他:1、腰痛:咳嗽时尤甚,针刺次髎和志室、肾俞。2、腰在偶然作某个动作时出现刺痛,如弯腰扫地或上肢伸直时发生剧痛,取肝俞、志室、命门与肾俞中间的压痛点。3、腰出现持续性疼痛,走路时更痛,疼痛部位支撑大肠俞、肾俞一带,疼痛与动作方向有关,取穴如下:⑴前弯后仰作痛:取委中行针术三分钟后留针;⑵左侧弯痛:取肝俞、肾俞、志室、左阳陵泉;⑶右侧弯痛:取肝俞、肾俞、志室、右阳陵泉;⑷旋转时作痛:取肝俞、肾俞、志室、阳陵泉、三阴交。4、站立与坐下时腰痛:取肝俞、肾俞、命门、肩上俞(大椎穴外开2寸处)。5、肾俞部隐隐而痛:取肝俞。6、屈膝弯腰时作痛:取三阴交、阿是点。7、抬头回首或伸膝弯腰作痛:取肩上俞、肾俞。

 

返回>>

皖公网安备 340802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