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床经验 >> 正文 临床经验

银质针疗法及其操作技术

来源:莲花疼痛网    发布时间:5/19/2014 9:39:04 AM

 

 

 
银质针疗法及其操作技术
 
程少丹 陆念祖 徐菁 张天伟 卜家树 李伟 徐洪亮 王慧芳 黄骏
 
 
 
 
银质针疗法发展应用概况
 
银质针原是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陆氏伤科的治疗工具[1-3]。早期称长银针,1937年被陆氏伤科第六代传人陆银华(1895-1967)从浙江宁波带到上海。陆氏伤科在第7代之前,只将银质针用于漏肩风、鹤膝风等周围关节及肢体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陆氏伤科第7代传人陆云响(1913-1985)医师1959年进入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工作后以身试针,将银质针用于治疗脊柱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神奇疗效引起了本院骨科主任宣蛰人(1923-2008)医师的注意。陆云响医师打破家规 ,毫无保留的和宣蛰人开展了合作。后来宣蛰人医师按解剖部位及松解手术入路,用银质针进行压痛点密集型针刺治疗软组织疼痛 ,取得了稳定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并在全国各地举行培训班,对银质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对于银质针在基层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宣蛰人医师在其主编的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4]中将银质针疗法作为软组织外科学治疗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三大手段之一。
 
目前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陆氏伤科继承坚持银质针这一治伤特色,以肩关节周围炎为主攻病种,在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科室连续2次承担上海市肩周炎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并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在全国劳动模范、陆氏伤科第八代传人、现任科主任陆念祖主任医师的带领下,2012年整理出版了《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5]一书。
 
原大连空军疗养院的王福根主任(后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派科室护士长向陆云响学习银质诊疗法后,在大连开展了大量银质针临床工作。后来将这一技术带到解放军总医院,并对银质针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出版了《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痛》[6]的专著,并将银质针疗法收录入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7]和《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8]中。
 
 
                 银质针的规格和特点
 
银质针的规格[3]  银质针系80%白银制成,针身直径为1mm.约为普通不锈钢毫针3倍,除针身长度7cm、针柄长度3cm这一特殊规格外,其余针柄长度均为6cm,针身长度分别为9.5cm、12cm、14cm和16cm 4种。针柄末端铸成圆球状,便于安装艾球(段),不易脱落。
 
银质针的特点[9]  针体较粗。直径为 1.0mm ,不会因为肌肉的过度收缩而引起断针或滞针。普通不锈钢制成的毫针,因其直径细而质地硬,倘若向深层组织进针,一旦由于强烈的肌肉收缩反应,极易发生断针或滞针,造成意外。
 
质地较软。以白银为主体原料的银质针质地较柔软,此特点决定该针可以沿着骨膜的骨凹面弯曲推进而不折断,有利于较远距离的针刺,以扩大治疗面,且容易准确地刺到发痛部位。
 
传热作用快。银质针针刺也需用艾绒燃烧加热(即配合温针灸),
 
由于白银的传导热能快,电阻小,而针体针尖温度并不很高,患者仅感觉局部温热比较舒适。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动物实验的测定结果,银质针的尾处艾球燃烧时测得体外的针体温度为大于100℃,刺入皮内的针体温度为55℃,针尖温度为39~41℃。这种热能传导到深层发痛部位且扩散到周围病变软组织,依据针数的多少,密集程度形成深层的穿透肌肉组织直达骨膜的热反应,这是一般物理疗法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银质针具有针身长而针体粗,容易刺及身体深部病变部位,针感刺激作用强;针尖圆而钝,避免刺伤血管、神经及骨膜;针身银质性韧而软,不易滞针或被肌筋过度收缩而折断等特点。这些特点使银质针具有“取远痹”、“利关节”和“泻机关之水”的作用。
 
 
 
银质针疗法的取穴原则[5]
 
银质针针刺的治疗采取“循经取穴”、“以痛为”和“功能运动中的痛点”三结合的取穴原则。
 
循经取穴  多用于腰背部。腰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处。《素问·骨空论》:“督脉者⋯⋯ 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接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篇十二经候:“膀胱足太阳之脉[U1],是动则病冲头痛⋯⋯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与腰腿痛症状相符。督脉行于头项背后正中线,其旁四行乃足太阳经脉循行,故治腰腿痛循经取穴,督脉经取命门、腰俞、长强、阳关;足太阳经取大肠俞、膀胱俞、白环俞、肾俞、八髎、志宝、胞肓、秩边
 
 
 
以痛为
腧即穴位,现称之压痛点即针灸学中阿是穴。
 
宣蛰人经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了人体系列的压痛点[4],并根据这些压痛点,采用1~1.5cm的针距进行银质针针刺,形成了密集型的针法,成为银质针疗法中重要的操作方法之一。
 
功能运动中的痛点
 
个别患者对疼痛部位主诉不清,压痛点不明显,采取患者在功能活动中引出的痛点而确定穴位。如屈髋屈膝分腿试验阳性,多数伴股内收肌群痉挛,取居髎穴针刺,得气后针退至皮下,再向上斜刺至耻骨部位,患者感觉腰臀部酸胀,即出针,股内收肌群痉挛即可解除,直腿抬高试验恢复正常。
 
 
                 银质针进针方法
 
持针法 采用双手持针方法,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与拇指指腹对合持针柄,左手(切手)以同等姿势扶持针体,双手夹持针把握牢固、稳当,提插探刺方便。
 
在双腕关节背屈成角下利用左右两手的拇、示、中三指分别上下执针进行操作。视病变部位软组织的厚薄度选用合适长短的银质针,使针体(针身加针柄的长度)外露于皮肤的距离以9~12 cm为合适。因为过短的外露针体在艾条燃烧温针灸的过程中,由于针体将较多的热量传导到皮肤,可能造成皮肤灼伤;过长的外露针体,在温针灸过程中会散发较多的热量,造成辐射到皮肤的热量及传导到针尖的温度降低,从而影响疗效。
 
在上述位置上医师用左(右)拇指指腹与同侧示、中两指的指腹相对地适度捏住针身的远侧端,也就是距离针尖2~3 cm的位置,以及右(左)拇、示指的指腹也相对适度地捏住针柄与针身交接处偏下方的针身(而不是缠绕的细银丝与针身的焊接处),同时还可用同侧右(左)中指末节背面抵正针身制动。但三者的作用力必须适当,一定保证外露针体挺直而不变形。
 
由于银质针的针柄较粗和较硬,而其针身较细和较软以及焊接处的针身,因热处理受损而形成一薄弱环节。如果医师把上方3指捏在针柄而不在其交接处偏下方之针身的话,那么当上方3指向下针刺的作用力必然导致焊接连成一体的缠绕细银丝与针身之间的脱焊而影响针刺操作。
 
银质针针刺成功的要点之一在于医师执针的下方手指向下刺入的作用力必须大于上方手指向下刺入的作用力,才可保证针体不发生变形。如果医师的上、下两处手指用力不当而发生颠倒,也就是上方手指向下刺入的作用力大于下方手指向下刺入的作用力,这对执在针柄错误位置的针刺而言,很容易在针柄与针身交接处的薄弱环节产生针身的折曲或变成锐角,较多次数这样的金属损伤很有可能日后产生该处的针身断裂,这种针体断针临床上时有发生;相反,对执在交结处偏下方针身正确位置的针刺来讲,如果上下执针手指用力不得当时也会产生针体的变形,但变形部位不在交结处而在针身本身,多属弧形弯曲或折曲成钝角,金属损伤的程度较前者的锐角形成要轻的多,这就不易产生针身的断裂。
 
医师用双手的拇、示、中3指在针身的上、下两处施用相对地捏住或抵正针身的作用力做到轻重得当,必然保证了针身挺直,就便于银质针正确进针,这是本疗法取得成功的要点之一;如果这种捏针的作用力过紧或过强,常会在进针前使针身出现不同程度的S状变形而影响针刺治疗。
 
定位方法 根据银质针针刺要求,先定出病变部位与范围,再根据病变解剖部位,结合局部解剖,选用进针点、针刺方法来达到针刺目标,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常用定位方法有以下几种。
 
穴位和压痛点体表定位法:根据穴位和压痛部位的解剖定位针刺目标,再结合体位、体型、个体差异决定进针点及针刺路径,这是银质针最基本的定位方法。
深部解剖标志定位法:在深部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单纯根据压痛点定位针刺困难,可先刺向深部的一个骨性标志作为深部定位依据,再根据这个标志转折探刺到所要求的目标,在不断提插探针过程中逐步接近目标,而又不远离深部标志,边探边刺边进,就比较安全容易了。
 
沿骨面骨膜下步步推进法:从软组织松解手术发现,劳损部位多位于软组织尤其是肌肉在骨板面上的附着区,银质针刺达骨膜下时针感强烈,治疗效果良好。银质针针刺达骨面后,再沿骨膜下提插斜刺推进,这样步步推进,作用面大,既安全又方便治疗,效果又好。由于人体骨骼表面有弧度及隆起,应该采用不同进针点,不断改变针刺方向或用压针方法达到目的。其操作好比骨膜下剥离动作。
手感与针感定位法:针感强,针尖感觉明确,出现传感,提示已刺达病变区域即可留针,治疗效果就好。临床治疗时可以作为定位留针依据。
 
进针操作 切手作用:切手十分重要,选定针刺点后,左手要进一步切压定位,确认周围解剖标志,保证针刺精度与安全,进针探刺时调整与维持角度,改变针体弧度,诱导针尖刺向目标。
 
基本针法:银质针的基本针法是提插法,在提插过程中探针、定位,进针直到目标,由于银质针长软,针刺位置深,体软,在改变方向时,要求大幅度提起,退针后再改变方向探刺,不能单纯扳针柄,由于针尖无移动而不起作用。此时进针甚至会转向对侧而发生意外。
 
由于银质针针感强烈,在一些特定部位只要针刺部位正确,大部已有针感,故无需再采用其他针法来诱导。
 
压针:在深部骨面沿弧形探进时,除不断提插来改变针尖角度外,也可利用针体长软特点,在体外对针体加压,改变针体弧度来进针,达到治疗要求。
 
进针方法 直刺:与皮肤、软组织垂直,用于上肢、踝部。直刺接触面积小,路径短,精确度高。用于要害处或密集区域刺法。
 
斜刺:进皮后,与皮肤、软组织成锐角,针刺路径长,与病区接触面积大,是银质针最常用进针法,适合于大范围针刺,可以减少针刺数目。
 
横刺:从肌体侧面进针,透刺路径长,接触面积大,常用于肌腹、腰部、四肢。
直接刺:进皮后直接刺达病区。
 
间接刺:进皮后先刺向一个目标,再进一步转刺到病区,用于深部、结构复杂区域,以确保能安全到位。
 
散刺:从一个进针点,放射状刺向各部位,用于肩胛骨、髂骨翼针刺。
 
透刺:利用长针不断穿透各个病区及解剖层次,透刺与散刺效率高,可减少进针点与针刺数目。
 
括刺:利用针尖在骨面上爬括,可提高针刺密度。
 
围刺:可以从不同方向,向同一目标针刺。
 
排刺、集丛刺:按一定方向集中用针,以提升针刺强度。
 、、
 
 
 
 
 
 
 
返回>>

皖公网安备 34080202000127号